讓運動變成產業,商業才是解藥!(影音新聞)
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,台灣運動產業發展,似乎遜色不少,除了缺少像曾雅妮父母一樣有遠見及堅持的家長,廠商缺乏品牌觀念,以及比賽沒有吸引足夠的觀眾,也是一項主因,以致於台巡賽在尋找贊助商時,困難重重。許多科技界的大老,都熱愛高爾夫運動,也很願意贊助高爾夫比賽,但個人能贊助的經費有限,終究需要將運動變成產業,回歸商業邏輯[詳全文] |
高爾夫,可以打造什麼台灣傳奇?
相較於台灣球友傳統的觀念,舉辦高球賽的都是大企業,譬如銀行、金控、保險業,或是汽車、名錶、珠寶商,日本高球賽的運動行銷商業模式顯得更有特色,吸引到五花八門的中小企業贊助活動,許多都與平民消費者十分貼近的企業,他們透過促銷活動吸引電視機前的觀眾,走進球場成為高球運動愛好者。[詳全文] |
台巡縮水賽季,五月開戰九月就封關!
不管是千呼萬喚始出來,或是醜媳婦總得見公婆!由台灣職業高爾夫協會(TPGA)主辦的2012年台灣高爾夫巡迴賽,終於在四月底的最後一天舉辦新球季的賽程發表記者會。相較於美巡、歐巡、LPGA、甚至日巡賽都已經打了三場,少了去年三月初的仰德開幕站,台巡足足晚了兩個月出發。稍稍讓人感到安慰的是,全年總獎金與去年只差了兩百五十萬元,顯示有些比賽獎金大幅提高,或許正可藉此增加台巡需要的戲劇張力與觀賽刺激性。
[詳全文] |
台灣萬萬稅!打球得課娛樂稅
兩岸這些年的經濟發展,就像高爾夫球場的發展家數,台灣原地踏步還是在原來的六十四座,大陸卻是一飛沖天,已經突破六百座,朝千家發展。過去,台灣球友曾經有一百五十萬位,現今,留在島內剩下五十萬不到。百萬球友渡海對岸拼事業,中國這些年經濟爆炸性發展,台灣菁英的貢獻功不可沒。有人說:「台灣之光,得離開台灣後,才能在世界上發光!」乍聽極度諷刺,靜下心想想,還真的是![詳全文] |
想贏大賽,犯錯不能多
煮熟的鴨子,居然飛走了!金寅敬(In-Kyung Kim)短短的一呎推桿沒進,年度首場女子四大賽Kraft Nabisco Championship(納貝斯克錦標賽)勝利大門重新開啟。只可惜最後進到冠軍門的,不是金寅敬、不是曾雅妮,而是原本以為只會以第二離開的柳先暎(Sun-Young Yoo)。今年第一場四大賽,上演領先者輪流出亂子的戲碼,比賽結果跌破評論專家們的眼鏡。[詳全文] |
愛心冠軍正視聽,曾雅妮寫下典範!
除了男子日巡、同一亞洲跟咱們的台巡賽,全世界重要的高球巡迴賽,上週幾乎都有比賽在進行。亞巡最早開打,女子美巡則讓台灣延燒著「妮來瘋」話題!沒錯,世界第一的台灣球后曾雅妮在剛剛落幕的RR Donnelley LPGA Founders Cup(創辦人盃),拿下單季的第二座冠軍盃,與個人生涯的LPGA十四勝。[詳全文] |
台灣前進奧運,高爾夫工作小組在哪兒?
高爾夫即將重返奧運會場,重要的比賽場地設計師將由那個團隊勝出,也成為目前的熱門話題。畢竟,離上次1904年的聖路易奧運會,高爾夫已經等了一百多年,無怪乎一些高球傳奇巨星和最有名的球場設計公司,無不卯足勁加入受評選的戰局,以見證歷史的一刻。台灣的高球單位一籮筐,中華民國高爾夫協會、台灣男子職業協會、台灣女子職業協會,到底由那個單位負責這項運動入奧的最後整合,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窗口。[詳全文] |
球員還是球星,端看辨識度
2012年的各大巡迴賽,已經陸續公佈年度賽程,男子兩大巡迴賽:美國和歐洲,各有五十六和五十場比賽,而女子美巡賽LPGA有二十七場。回頭看看台巡賽,不管男子或女子依然靜悄悄,似乎還要等炮竹響後,才能知道今年到底有幾場比賽!職業巡迴賽的年度賽程,對於地區高球賽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。知道這年有幾站,職業球員才能安排自己的行程;知道比賽有幾場、那些球星會來參賽,轉播單位才能跟廣告主提案[詳全文] |
台灣一0一,每月最好都有一場比賽
建國百年,台灣最風光的運動項目,當然就是高爾夫球了!來到民國一○一年,台灣本土製造的高爾夫球后曾雅妮持續帶動,加上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國際議題,高爾夫絕對還是年度熱門話題,而且有可能成為台灣最紅火的競技運動與休閒活動,因為台灣有「贏」的機會。更重要的是球后加持,話題延燒一整年。[詳全文] |
五星級消費,還是五星級凱子!
台灣現有的球場,幾乎都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。二十年讓一些「老」球場不復見當年風華,時間讓球場外牆有些許斑駁、盥洗設施老舊,發球台硬化,球道、沙坑積水,果嶺硬到停不住球,上了果嶺卻推不動,一位桿弟開球車、服務四位球友,服務態度難免欠佳,總拿不到想用的球桿,球場餐廳貴的離譜,這些那能算得上是「好」球場!恐怕是:「好貴」、「好不甘心」、「好想罵人」。[詳全文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