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非的前浪與後浪
當南非新秀Trevor Immelman成功地在家鄉衛冕歐巡賽South African Airways Open 成功後,在太平洋夏威夷島所舉行的美巡賽Sony Open,「南非轟炸機」Ernie Els也憑藉延長賽第三洞的博蒂推桿,連續第二年拿下該場比賽勝利。同一個時間(雖然兩地有時差)同時上演南非球星連莊的戲碼[詳全文] |
德意志民族揮舞著大和鐵桿
二十四歲的德國新秀Marcel Siem(馬賽爾•西恩),在日前的Dunhill Championship(登喜路錦標賽),於三人延長賽中擊敗另二位法國佬勝出,再一次證明了日爾曼民族的優秀血統。也讓國內球迷們知道除了廉頗老矣的Bernhard Langer(伯哈德•藍格)、以及2003年在美巡賽表現不錯的Alex Cejka(艾力克斯‧契卡)外,德國還有其他能拿冠軍的普羅。[詳全文] |
米克森回來了
最受美國廣大高爾夫球迷歡迎的明星球員Phil Mickelson(菲爾‧米克森),終於告別了2003年一整年的無勝乾旱期,在2004年首度露臉的Bob Hope Chrysler Classic(鮑伯霍勃菁英賽),就在延長賽力克Skip Kendall(史基‧甘道爾),拿下睽違十八個月的第一勝。[詳全文] |
Ignite讓伍茲成為賓士錦標賽的開球榜首
在日前結束的2004年美巡賽開幕戰Mercedes Championship(賓士錦標賽)中,澳洲好手史都華•艾波比力克其餘二十九位美巡賽冠軍好手,抱走冠軍盃。比賽中,球王老虎•伍茲以平均311.1碼的開球距離,領先第二有14碼之多。[詳全文] |
桿面COR值與開球距離的迷思
2002年球季,美巡賽平均開球距離在290碼以上的有十八位球員,300碼以上只有一位,就是John Daly(約翰•達利)的306.8碼。2003年球季,美巡賽平均開球距離在290碼以上的暴增到六十四位,300碼以上也增加到九位,其中最遠的是Hank Kuehne(漢克‧基尼)的321.1碼。也不過隔了一年,許多職業選手像是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,紛紛把開球距離提昇了十碼、甚至二十碼以上。[詳全文] |
Q-School狀元郎的袋中乾坤
在歐巡賽打滾多年的瑞典球員Mathias Grönberg(馬修斯‧葛隆柏格),在2003年美巡賽Q-School最後一階段的決賽中,以六回合低於標準桿二十桿的四百一十二桿成績名列第一,將在2004年以三十四歲之齡,成為美巡賽新人。這位來自瑞典、穿著較為「正常」的職業老手,曾經四度在歐巡賽封王,其中包括今年的義大利公開賽。[詳全文] |
威爾森的頭號戰將--派崔格‧哈靈頓
愛爾蘭球星Padraig Harrington(派崔格‧哈靈頓)在日前(12/4-7)的Omega Hong Kong Open(亞米茄香港公開賽)中,以四回合低於標準桿十一桿的二百六十九桿,力克眾家歐亞巡球星,拿下這場2004年歐巡賽開幕戰的冠軍盃。哈靈頓的桿袋可說是威爾森新款球桿的展示架。[詳全文] |
2003年美巡賽冠軍球桿回顧系列(六),球
在高爾夫球方面,毋庸置疑地,Titleist(泰特利斯)又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。2002年,Titleist(泰特利斯)以Pro V1稱霸職業賽場;2003年,由Pro V1改良的Pro V1x更以秋風掃落葉之姿,一口氣在美巡賽拿下二十七勝,也就是每二個冠軍中,就有超過一個半使用Pro V1x高爾夫球。如果再加上Pro V1的七勝,總計今年美巡賽四十八場正規賽事中,有三十四場的冠軍選手使用泰特利斯的高爾夫球。這些驚人的數據,再次證明了泰特利斯在高爾夫球產業的霸主地位。[詳全文] |
2003年美巡賽冠軍球桿回顧系列(五),推桿
儘管大頭推桿在2003年美巡賽大行其道,不過成績最亮眼的,依舊還是傳統跟趾配重造型的推桿。在一號木桿、球道木桿與鐵桿部分與TaylorMade(台樂美)纏鬥,以及在挖起桿部分受到Cleveland(克里夫蘭)的強烈挑戰之後,美國知名球具商Titleist(泰特利斯)終於在推桿這部分徹底擺脫其他品牌的糾纏,在美巡賽正規四十八場賽事中囊括二十九勝,遠遠領先以五勝排名第二的Callaway(卡拉威)。[詳全文] |
2003年美巡賽冠軍球桿回顧系列(四),挖起桿
在特殊挖起桿這個部分,能與Titleist(泰特利斯)勢均力敵的,當然不是TaylorMade(台樂美),而是Cleveland(克里夫蘭)。前三回合所介紹的一號木桿、球道木桿與鐵桿的部分,都是Titleist(泰特利斯)與TaylorMade(台樂美)雙雄對峙的局面。[詳全文] |